理财人生路,创业风险那么大为啥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做?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享受生活而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建设生活,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业,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实力,聪明,才智。二是大家都分别创业,才能推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但是,人生的创业路上,首先是要选择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按方向计划好创业计划书,并且要把每一步计划,做的详细完善,才能在实施计划的时候,不能手忙脚乱。
虽然有了计划,但是现实和计划,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或者是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计划就是落空的。也就是说,首次创业失败。
创业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平平坦坦,都可能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或者是,有的项目判断失误。
这时候,如果遇到困境,就停滞不前,或者是,怀疑人生路,那么?你就是弱者,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抵抗力,这样,在失败或者创业低谷的时候,你才能笑着继续走下去。
创业路上,永不言败,才能百折不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像自己遇过一个雨天的感觉一样。
我的创业路上,经历过几起几落,但是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或者说后退一步的时候,坚信自己人生目标,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我一定行。
但是,这不能盲目自信,而是,找出问题的原因,失败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有了强大的承受能力,明确的目标和自信,设想和计划几个目标,把一步步重新计划到!接近天衣无缝的时候,这就要比以往更步步为营。
那么,人生创业不可能不成功,当一个人在,失败中成长起来,有了硕果累累的收获,会欣喜的泪流满面的,仰天长啸,我终于成功了,那一刻,自己才是最棒棒哒哒哒的,才为自己的创业自豪!创业者们大家加油!
你在今日头条看到的最走心的文章是哪一篇?
没有毛主席思想,谁也当然能活着,但活不出真正人的精彩!因此,最想看到的是展示毛主席光辉思想、反映毛主席伟大实践的文章,印象很深,鼓舞很大,对于走正自我的人生路、做好祖国的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所以,建议《今日头条》着眼长远、胸怀大局、弘扬正气、珍视国宝、顺应民意,多发表此类文章,定将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必然载入共和国辉煌史册!
找工作创业爱惜身体?
谢谢诚邀回答。
四十岁是人生最不容易的年龄。孔子曰,四十不惑之年。而农村说四十岁是属驴的年纪。这个年龄最害怕失业。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的,都要靠自己吃饭。一家人的顶梁柱,此时失业,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失业了怎么办,年轻时有个好身体,能打能拼的,现在呢四十岁的身体开始打补丁了,人说三十不学艺,四十的人学什么也会慢半拍的。那我们怎么办,面对找工作创业,爱借身体该如何选择呢!
个人认为。
不能创业。风险太大,失误不起,虽然手两个存款,但那是死钱,只要一乱动回来了可能性就没有了。四十不惑,是指人啊不要迷惑,更要经得起诱惑。而许多人认为自己有本事有资源去创业,结果都是失败。因为创业如同赌博一样,年轻人可以折腾,输的起,想想自己的人生已经走下坡路了,选择余地太小了,输不起越会输。找工作这是必须的。要低下头来看,从小处入手。先要生存下来,失业不怕,怕的失去信心。现代社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应该不难。只要去面对,不逃避现实,应该能在人生路上得到好的结果。至于找什么工作,要对自己有所了解,发挥所长,四十岁了应有一定社会经验。爱惜身体。这也是必须的。四十岁的身体,就像机器已经出现小毛病,如果再不爱惜的话,一场会让一切付诸东流,现代社会最怕的是身体有毛病,上医院看看病试试。失业了,只能减少自己生病的机会,怎么减少,烟酒少用,不生气,失业怨天恨地的,整天借酒消愁,有屁用,糟蹋了身体,连工作都不好找。找工作也不耽误爱措身体。总之,四十岁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绝不能放弃生活,失业是危机,但也是另一种机遇,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抓住改变生活。从现在开始学习,锻炼身体面对危机挑战。
孩子第一次偷拿了家里200块钱?
大实话:如果200块钱就可以让人感恩一辈子,那这个世界就没人干坏事了。
我相信,孩子偷偷拿家里的钱的事情很多父母都经历过,或者说,很多做父母的小时候也偷拿过家里的钱。而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当遇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除了试图通过打骂孩子以达到教育目的外,似乎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和核心解决方案。
而今天就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说的是,孩子偷了家里200块钱,该如何教育孩子以达到让孩子感恩一辈子的目的。就这个提问本身来说,就已经是很荒谬了,孩子偷偷拿了家里200块钱是不对,但是,如果试图想着通过这一件事让孩子感恩一辈子,这真的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孩子为什么会偷拿家里的钱从这个事情本身来说,孩子之所以会偷拿家里的钱,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家里平时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到位,第二,孩子平时无理要求过多地被父母满足,对价格高低没有概念。
首先,就孩子的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孩子需要感恩的人应该是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而不是站在父母的道德高度去说什么我是你爹妈,然后你就要无条件地听话,感恩父母,这种思想就是有问题的也是无理的,更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
然后,就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之所以会t偷钱,直接原因就是父母给的钱满足不了孩子的欲望和要求。但是,这肯定不是说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也不行。我们应该做的是,当孩子平时在生活中提出要求是,是应该让他说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才去满足,而不仅仅是说根据孩子索要物品的价格,或者是孩子躺在地上哭。
比如说,如果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五毛钱的棒棒糖,但是,其索要手段是躺在地上哭闹,这肯定是不能买的,但是,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是会因为棒棒糖很便宜,然后连思考都不会思考,就买了。但是,孩子对五毛钱和五百块是没有什么感觉,他只会感觉,这个东西我想要,父母就要给我买。所以,你才会发现,当孩子要很贵重的东西时,采用的手段还是一样的,那就是躺在地上哭。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因此,对于感恩教育方面,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的事,他想要得到什么东西,那么就应该拿自己同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比如说,他想要一个棒棒糖,那么至少得夸妈妈几句漂亮话,他想要遥控飞机,那么就得连续做一个月或者一星期的家务劳动。这种亲身的付出,才是孩子感恩思想的基础。
而这种感恩教育是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各个小事长期积累的一种潜在意识。说现实一点,我现在给你二百块钱,然后让你感恩我一辈子,扪心自问,你能做到吗?既然我们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能做到,因为这两件事不是等值的。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什么被抄家?
“红顶商人”胡雪岩犹如一颗耀眼流星一般从晚清昏暗的天际划过: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朝野的红顶商人。他独特的经商才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经过著名小说家和文史学者的演绎和渲染演化成为一代传奇。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富可敌国的传奇人物最终却落得一个无比凄凉的晚景。他头上的顶戴花翎没能成为他的护身符,他的万贯家财最终也如过眼云烟一般人间蒸发。胡雪岩的神奇发迹究竟靠的是什么?当他富可敌国之时又为何迅速走向破败呢?“红顶商人”的头衔和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商手段背后究竟折射出那个时代怎样的社会生态呢?
清道光三年(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靠帮人放牛维生。胡雪岩12岁时父亲去世,于是胡雪岩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没有后代的于掌柜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对待。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办事灵活的胡雪岩逐渐在商场上打开了局面:他不仅从一个钱庄里跑腿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后来更是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致于成为天下闻名的红顶商人,那么胡雪岩究竟是凭借什么本事发展壮大的呢?胡雪岩自己曾总结说:“生意越来越难做,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一个省,那么你就做一个省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中国,你做的是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世界,你就有机会做全世界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后,你做十年以后的生意”。
胡雪岩年轻时有次帮东家讨债时在路上遇到下大雨,当时刚好路过的一个陌生人见胡雪岩没带伞就让胡雪岩和自己共打一把伞。多年之后胡雪岩一直记得这件事,而且他只要在下雨天看到别人没打伞就一定会让别人和自己打伞。久而久之街坊四邻都说胡雪岩是一个好人。胡雪岩自己却说:“只有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肯帮你打伞”。后来当地一位知名布商在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所以急需一笔资金周转。这位布商就想把自家的房产以2000两银子的低价转让给胡雪岩,而事实上这套房产的市价至少值5000两。胡雪岩当时并没立即答应这位布商。
5000两的房产以2000两转卖看起来让胡雪岩占了一个大便宜,那么他为什么没立刻答应呢?如果要按我们今天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如果别人以明显低于市价的价格把某样东西卖给你,那么你会作何感想呢?要么这个人真是困难到不管什么市价不市价,只要给钱就卖的地步;要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整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事实上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吃亏上当。胡雪岩面对这种事表现得很谨慎:他并没立即答复这位布商,而是让自己的手下从多方面多渠道打听这件事的真伪。这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胡雪岩在经过多方打听后了解到这位布商是真有困难,所以他就把这位布商叫到自己的钱庄对他说:“我买下你的家产,但不是2000两,而是按市价出5000两”。能多卖3000两当然令这位布商兴奋不已,但他仍对胡雪岩为什么愿意多出3000两银子感到不解。胡雪岩对他说:“我只是暂时替你保管家产。等你渡过难关之后随时可以赎回去,到时你只需付给我替你保管家业的利息就好”。不妨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很感动呢?后来这个布商果然如胡雪岩所料想的那样东山再起,而且他从此就认定胡雪岩是一个值得深交的讲诚信的合作伙伴。
胡雪岩的生意就这样越做越大,但在当时的官本位制度下商人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胡雪岩却不甘心于自己身处的社会地位,所以他积极和官府靠拢。这其实是有抱大腿的嫌疑的,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要做一番事业还真没比抱大腿更便捷的途径。他傍上的第一个大佬是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我们从王有龄这个“候补浙江盐大使”这个头衔可以看出两点端倪:首先王有龄是有官职在身的,其次他这个官职是候补的。作为候补官员的王有龄最大的心愿当然是补一个实缺。当时削尖了脑袋排队等着上位的可不只王有龄一人,那么上面凭什么要选你王有龄啊。
这时胡雪岩就像当年吕不韦一眼相中秦国公子异人一样相中了王有龄:异人作为秦国公子有上位的资格,王有龄作为候补官员也有上位的资格;然而异人在秦国宗室中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公子而已,而作为候补官员的王有龄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上位。异人和王有龄的幸运之处在于有贵人帮他们上位。胡雪岩和吕不韦一样掌握着一种能帮人上位的绝佳资源——钱。那个年代当官的瞧不起商人,可他们和商人手中的钱可没仇。就在王有龄最落魄之时胡雪岩出资为他上下打点四处活动。清咸丰元年(1851年)王有龄奉旨署理湖州知府一职,不久之后又调任杭州知府。
在王有龄担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公库。这时的胡雪岩在湖州办丝行:他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最后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接着胡雪岩又说服浙江巡抚黄宗汉入股开办药店。胡雪岩通过在各路运粮人员中安排承接供药业务将药店快速发展了起来。清咸丰十年(1860年)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胡雪岩被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由此和军界取得联系并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当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的资金来源就是代理浙江公库以及各政府官员的存款。
至于这些资金的主要去向有两项:其中一项是给官员以及逃难到上海的地方乡绅放款,另一项则是倒腾蚕丝生意。为什么要给官员放款呢?这是因为官员在没上任之前手里是没钱的,如果没一笔盘缠与安家银子就不得行。为什么官员能还呢?因为清朝自从开办厘金以来就已成为地方的一项重要收入,官员早一天到任就可以早一天收税,所以再高利息也要借。第二项放款是放给逃难到上海来的内地乡绅。这些乡绅在原籍多是靠收租过日子的,刚逃难来上海的时候总有些现款细软在手里,但长期坐吃山空之后也只能向钱庄告贷了,不过这些人在太平军占领区多有田产房产。
太平军来了之后这些人要逃难只能带金银细软,总不可能把房产田产背在身上吧?不过只要将来太平军被镇压下去,那么这些田产房产还是属于这些原主人的,所以胡雪岩就让他们拿原来的地契来抵押,拿不出地契的就写借据声明以某处田地抵押欠款。胡雪岩不仅向官绅放款,甚至还吸收太平军将领的存款,因为这时他已看出只要将来太平军战败之后这笔钱也就归了自己。正因为胡雪岩看准了这几点才使他的阜康钱庄得以迅速在浙江与上海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阜康钱庄在经营收放款的老本行之外又开始倒腾起蚕丝生意。
胡雪岩之所以决定做蚕丝生意是因为他有一套盘算:王有龄一到湖州之后公款解省,当然由他的阜康钱庄代理府库来收支,所以他就盘算着用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之后脱手变现。这可以说是无本的生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因此失去了在官场上的依靠。王有龄在太平军重重围困杭州时曾派胡雪岩出城去购买军需物资。当胡雪岩带着20船装得满满当当的军需物资赶回杭州时才知道王有龄已死。这时朝廷新任命的浙江巡抚左宗棠正率部进入浙江与太平军作战。
显然胡雪岩最佳的选择莫过于结交这位新来的浙江巡抚,可偏偏这位新官对胡雪岩抱有很强的偏见。左宗棠是一个谁都不服的天然傲骨的人,所以他当时并不愿意放下身段去见一个被视为社会末流的商人。俗话说“官不打送礼之人”,所以胡雪岩决定先送左宗棠一份见面礼。然而送礼却是一门学问——针对不同的人需要送不同的礼。像左宗棠如此清高之人就不像其他官员那样热衷于金玉珠宝,不过胡雪岩知道有一样礼物是左宗棠一定喜欢的。胡雪岩带着他筹措来的20船军需物资就去拜见左宗棠了。这时左宗棠率领楚军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浙江相当于白手起家创建一块根据地。
这时左宗棠手中要钱无钱、要粮无粮。当时长期的战乱导致农事荒废,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有钱都买不到粮食的现象。胡雪岩带来的军需物资中光是大米就有20万石。胡雪岩在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解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左宗棠看在如此一份厚礼的面上自然是热情接待了胡雪岩。胡雪岩抓住这次与左宗棠会面的天赐良机献上了一条所谓的“罚捐代罪”之计。原来胡雪岩来之前就已打听到左宗棠正为筹措军饷一事发愁:左宗棠的部队早在安徽时就已有5个月没发过军饷了。进兵浙江不仅没能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当时军队筹饷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办厘金,二是劝捐。所谓厘金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商业税;所谓劝捐是广发文书通告劝有钱人捐助军饷。左宗棠的难处在于厘金难筹、劝捐难为。胡雪岩却告诉左宗棠可以从太平军逃兵身上入手解决军饷问题:这时太平军已日渐式微。待到太平军被完全平定之后其余部一定会依国法严惩。如果让这些太平军逃兵缴纳一定的罚款赎罪,那么破小财而消大灾又何乐而不为呢?太平军盘踞东南十几年间搜刮的财富着实不少。太平军旧部中罚得起的不在少数。这样既可助朝廷减轻负担,也给这些人改过自新之路。
胡雪岩认为太平天国一役牵涉人数实在太多。如果非要将其残部一一问罪,那么势必因株连过众造成新的不安。大乱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不如对这些人网开一面:让这些人出钱赎罪既能补贴财政,同时也避免了因株连过众激化地方冲突。胡雪岩这条妙计简直说到左宗棠的心坎上了。这次交谈之后左宗棠不仅打消了对胡雪岩的偏见,而且颇为欣赏胡雪岩强大的办事能力。事后左宗棠就奏报朝廷请求允许让胡雪岩帮自己料理军务。当时左宗棠曾对胡雪岩评价道:“急公募义,勤干有为”。胡雪岩真如左宗棠所说的那样急公募义、勤干有为吗?
胡雪岩向左宗棠献计看起来似乎处处都是从国家大局着想,然而他自己其实才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胡雪岩不仅通过献计傍上了左宗棠这个新靠山,而且还收获了一大批潜在客户。胡雪岩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践行他当年所说的“只有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肯帮你打伞”的理念:胡雪岩在献计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为左宗棠谋划。商人的本性就是要逐利的,然而胡雪岩不是通过坑害别人来满足私利,而是通过为别人谋划让别人心甘情愿帮助自己。正是他这种忠人之事的态度让左宗棠对他投桃报李。表面上他是在助左宗棠排忧解难,实际上他和左宗棠在这件事上实现了双赢。
其实从胡雪岩后来的一系列行为中不难看出:表面上他做的很多事似乎是从国家公利的角度出发,然而他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也都是受益的。可以说胡雪岩一辈子真正做到了既帮别人打伞,同时也让别人帮自己打了伞。胡雪岩被左宗棠调入军营办理后勤事务后一直尽心尽力帮助左宗棠筹措物资、军饷。大战之后田野里到处都是尸骸,胡雪岩带人收殓了10万具遗弃的尸骸,又开办办粥厂接济无家可归的流民。胡雪岩做了这些本该朝廷官府做的事。这在无形中相当于帮左宗棠稳定了地方局势。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左宗棠对胡雪的“急公募义,勤干有为”这一评价还是恰如其分的。
我刚才提到胡雪岩在帮助别人时往往自己也是受益的。在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合作过程中胡雪岩确实做了很多本该是朝廷官府做的公益事业,不过胡雪岩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并没吃亏。胡雪岩不是一个牺牲自己利益去做公益的人,而是一生秉承“让别人好的同时自己也好”这样一种处事原则。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后就委任胡雪岩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这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从此胡雪岩就成为一位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取得左宗棠信任的胡雪岩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
胡雪岩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为左宗棠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另一方面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由于胡雪岩和军界大佬有这样一层关系,所以清军将官在平定太平军后都将自己所掠之物及朝廷赏赐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这当然又让胡雪岩大赚了一笔。善于敛财的胡雪岩同样会散财: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及战后重建时期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不过胡雪岩可并不满足于此——事实上他是一个极其有野心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胡雪岩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有钱的商人,因为商人即使再有钱在那个年代也是官府眼中不入流的人物,而胡雪岩其实是很想做出一番事业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胡雪岩接下来所作之事的确足以令他青史留名:1866年他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成立中国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正是在他的协助料理下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成功下水,也是他首先向左宗棠建议应该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和技术致力于制造国产轮船。到了1872年他的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与此同时他被授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此时的胡雪岩既有钱又有官职在身,还协助左宗棠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国产轮船下水这样的壮举。按说这应当足够荣耀了吧?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在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体系下像胡雪岩这样的商人是处于最底层的。尽管胡雪岩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成为了一名有官职在身的红顶商人,然而他的顶戴花翎不过是朝廷给他的一种安慰与鼓励,事实上所谓的“红顶商人”在朝廷官员们眼中依然是不入流的。事实上清政府之所以扶持胡雪岩就是把他当初一枚随时可以使用和抛弃的棋子。清政府利用胡雪岩这种民间商人可以完成一些政府不方便出面的事务。
如果胡雪岩完不成任务也不至于伤及朝廷官员的颜面。这当然也就意味着他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胡雪岩何尝不知道自己这种尴尬处境呢?所以他觉得自己还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事业。就在这时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与此同时日本也乘机兵发台湾。西北和东南两地同时告警令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而在这次争论中左宗棠和李鸿章正好处于对立面。事实上二人的对立由来已久:除了观念的分歧之外二人分别作为湘、淮二系的领袖本身就构成一种竞争关系。
最终左宗棠率部战胜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再次为西征新疆的大军筹办军需粮饷: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的收入作为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从而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去大批药材,从而免去了水土不服之虞。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盛赞:“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然而胡雪岩不知道他的这一爱国壮举实际上已为自己悄然埋下祸根。当时朝廷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曾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结果连朝廷都办不成的事愣是让胡雪岩给办成了。
别看朝廷大员们嘴上不说,心里可都记着:朝廷办不成的事让你胡雪岩给办了,你可真是富可敌国呀。这时陶醉在左宗棠的高度评价之中胡雪岩多少有些自我膨胀:他在为西征军筹饷的过程中自己也没从中少捞好处。胡雪岩甚至不需要在业务中吃回扣,因为左宗棠在每笔业务里都给他留足了相应的好处。左宗棠在国家财政没钱的情况下展开荡平太平天国、镇压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援越抗法、击退倭寇等军事行动背后无不是胡雪岩在提供财力上的支持,而左宗棠也从来不会让自己这位合作伙伴做亏本买卖。胡雪岩支持了左宗棠历次军事行动不假,不过每次行动也都让他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胡雪岩仗着自己有钱,又自认为有功于国家,所以在生活上也就日渐奢侈起来:他在上海、杭州大修豪宅。也许我们今天会以为人家乐意管得着吗?可在当时还真就有人管。封建帝制时代的中国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否则就会视为是逾制。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标准、大臣的生活是什么标准、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标准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你胡雪岩就是再有钱也不能把自家宅院弄得和朝廷大员家看齐。胡雪岩以为自己作为红顶商人也是有官职在身的,所以也就没太把这当回事。殊不知红顶商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官本位制的社会,并没形成独立的商业氛围,而胡雪岩这个所谓的红顶商人在大多数朝廷官员眼中是不入流的,如今看着这个不入流的家伙比自己还风光显贵又会作何感想?果然就有人向左宗棠举报胡雪岩生活奢侈、违反朝廷制度。左宗棠直接回复道:“胡雪岩在筹款过程中拿的每一笔钱都是经过我同意的。和他为西征军筹措军饷、支持国家收复新疆的功劳比起来拿点钱、生活奢侈一点算什么大问题呢?他的个人享用比起为国家所谋的大利来何足道哉?”胡雪岩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我一直在强调胡雪岩是一个帮别人打伞的同时也让别人帮自己打伞的人。胡雪岩从来不会坑蒙拐骗、损公肥私,但他也从来不会为了国家公益做亏本的买卖。纵观胡雪岩一生可以看出:他确实如左宗棠所说的那样急公募义,可他也从来不会亏待自己的。就说胡雪岩的钱庄当年吸收太平军存款的事就是很多其他钱庄所不敢做的,因为其他人都担心太平天国一旦被平定之后朝廷会追查所谓的“逆产”。胡雪岩却认为再大的劫数也有始有终:早期定然会严拿严办首恶,然而总不能让国家始终陷于动荡之中吧?时日一久之后众多胁的结局无非不过是不了了之。
胡雪岩因此认定日后朝廷必定不会真下大力气追查所谓的“逆产”。况且乱世之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空子可钻——如果实在查起来了也只需要说一句:“人家来存款的时候额头上没写着‘我是长毛’,哪个晓得他的身分?”胡雪岩在这件事上实际上是打了一记漂亮的擦边球:他合理地利用了朝廷的规则与潜规则,从而突破惯例的束缚成就了商场决策的经典。现代社会中有些人熟读法典不是为了循规蹈矩,而是通过“合理避税”之类的方式合理合法钻空子。胡雪岩当年的所作所为其实也和现在这种现象异曲同工,所以胡雪岩其实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
这些事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胡雪岩尽管逐利,可他的逐利从来也不是靠坑害别人实现的,反而他还对国家有大功劳。打打擦边球的行为同他为西征军筹措军饷、支持国家收复新疆的功劳比起来似乎的确不算什么大问题。然而当年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可是被很多得了红眼病的朝廷大员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只不过靠着左宗棠的保护才使其得以躲过各种明枪暗箭的攻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有志于加大对新疆及邻近的西北各省份的开发建设力度,于是胡雪岩又协助其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办轻工企业。
清光绪四年(1878年)55岁的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药号正式营业。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尽管胡雪岩因为免费赠药和大做广告而花费巨大,但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清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
胡雪岩功成名就之后并未忘记他的发迹之地——杭州。他开设的钱塘江义渡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从而方便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除了曾为收复新疆的西征大军捐赠过药材之外胡雪岩还曾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合计捐出二十万两白银。在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胡雪岩利用自己的声誉和钱财活动京官,从而为这桩冤案平反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胡雪岩还曾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这一切举动中无不体现了胡雪岩行侠仗义的仁厚之心和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而他自己也因为这一系列义举在民间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称呼。
就在胡雪岩商场、官场皆得意之时他命里的克星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盛宣怀。盛宣怀和胡雪岩一样也是一位红顶商人,而且也有不落于胡雪岩之下的成就——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11项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按理说二人都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应该算是合作者吧,可实际上二人尽管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近代化建设,但却是一山难容二虎,都想把对方排挤开,从而完成由自己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二人的野心抱负确实不小。这两个具有非凡野心抱负的人从一开始就构成强烈的竞争关系,而为了给自己寻找靠山,他们又分别依傍于左宗棠和李鸿章。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也是一种竞争关系,于是湘、淮两系的政治斗争也促使胡雪岩和盛宣怀中商场上的斗争走向白热化。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耗银2000万两在上海开办蚕丝厂,企图垄断丝茧贸易。
胡雪岩此举引起了外商的联合抵制,于是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一开始胡雪岩高价通过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然而胡雪岩却没预料到后来欧洲生丝会丰收,一时间丝价大跌,于是胡雪岩顿时悲剧了。这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于是胡雪岩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而此时胡雪岩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这时胡雪岩唯一的一线生机就是上海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但这一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所掌握。
盛宣怀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无可奈何的胡雪岩只好将手里的生丝贱卖,由此导致亏耗1000万两,更严重的是胡雪岩的资金链至此断裂,那些原本在他的钱庄存钱的官僚们竞提存款,一时间胡雪岩被挤兑狂潮逼得焦头烂额。不过事情并未就此完结:胡雪岩是一名红顶商人,他的产业中是有大清政府的国有资产入股的,于是李鸿章、盛宣怀一系开始以此为由向胡雪岩追缴欠款。此时的胡雪岩当然还不上了,最终他被抄家革职并一再追缴欠款,终于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