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帝,鹿鼎记中的沐家真的世代镇守云南吗?
是的,的确如此,只是《鹿鼎记》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多了一些虚构的成分,并不是完全的历史写照。
公元1381年,沐英随傅友德、蓝玉西征,其子沐英为副将军,1383年,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后,沐英就受命留在了云南当地,负责镇守云南,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大力发展屯田,兴修水利,同时还重视云南边陲的文教事业,在其治滇期间,增设了数十所府州县学,并免费为当地大族的子弟提供读书机会。朱元璋对于沐英也十分放心,曾经当众对人讲说沐英是他最放心的。
沐英死后,明朝廷让其子沐春承袭爵位,沐春进一步延续其父的治滇策略,发展屯田,改良农业,兴建水利,并将带来的汉族将士在云南当地定居,对于明王朝中央政局中的斗争,沐氏家族基本保持中立,同时维持对当权者的绝对忠诚,也正因为如此,沐氏家族才成为少数没有被朱元璋清洗的功臣集团。沐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沐氏家族在云南的地位,沐春以后的沐氏家族的子孙凭借对明王朝的忠诚和灵活的策略保持着对云南的统治地位。
沐氏家族长期掌握着云南的军政大权,云南一旦发生叛乱或者重大变动,明廷都会让沐氏家族的首领佩将军印,进行讨伐,因此云南的安危基本上系于沐家。
沐氏家族还长期凌驾于云南地方官厅之上,早在洪武十五年,明廷就在云南开府设司,但在权力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沐王府才是云南的最高权力机构,云南省的三司官员只能从沐府角门出入,加之沐府长期在京城培植亲善力量,朝中一直有人帮沐府说话,因而即使在云南出现了对沐府不满的声音,京城也不会知道。
有明一朝,沐氏家族都牢牢掌控着云南,沐氏家族也在云南积累了大量的私人财产,包括田亩和奇珍异宝等等,随着明朝的灭亡,沐府统治云南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明朝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明朝除了朱棣、朱元璋之外,还有着不少英明皇帝,但我个人认为明宣宗是很伟大的,他是唯一一个亲征蒙古并获胜的皇帝
大明宣德三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在奉天门召集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和各大掌兵公侯,宣布将于秋高马肥之际,巡阅边关,警饬兵事。请诸将检点人马,候命出师。
文臣们大多劝阻皇帝不要以身犯险。朱瞻基说:“边境百姓,每到收获季节就担心胡虏入侵。安不忘危方能有备无患。”
他传令户部,先发给随征士卒一个月粮饷,随军运送粮秣的民伕从优发放工钱和脚力费用。 祭告了太庙和太岁风雷山川之神后,朱瞻基带领着除刑部尚书外的大半个内阁,自北京出发。 路途中,他严申纪律,禁止扰民,并面谕诸将,统驭部属当爱之如子,士卒才会对待官长如同父兄。
自古名将,都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明宣宗身为皇帝也做到了这一点大军行进到石门驿时,喜峰口的守将正好派人急报:兀良哈的蒙古骑兵,大约一万余人,已经入侵大宁卫,前锋已进抵会州。
兀良哈是朵颜、泰宁和福余三部蒙古的统称。他们在明太祖时内附,太祖设置了三卫羁縻。明成祖时,兀良哈曾力助“靖难之役”。但后来,兀良哈三卫却多次南下,袭扰明朝东北边境。 朱瞻基接报后令众将到御营召开军事会议。
会上,有的将领提出迅速出击;有的将领持重地建议就地驻扎,再增调各地大军前来。 朱瞻基从容说道:“敌人来犯,肯定以为我军毫无戒备,正好趁此良机进兵。战场瞬息万变,不能姑息纵敌。
从这里出喜峰口,地势险要,路径狭小,如果等大军齐头并进,敌人已经大肆抢掠得手后撤退了。朕决定,亲率三千铁骑,出其不意,一举击溃敌军。” 将领们受到皇帝的激励,感奋不已,纷纷请求扈从。
文臣们再次谏阻,明宣宗说:“兵贵精与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第二天一早,除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外,朱瞻基将所有文臣都留在军营中。率领着三千虎狼之师,每人两匹马,十天干粮,赶赴戎机。
朱瞻基在行间又接到前方探报,戍守兴河的前哨——定辽右卫的副千户潘雄在毡帽山和敌军遭遇。敌军势大,潘雄被重重围困。他奋力鏖战,自晨至午,终中流箭阵亡,所部士兵全部殉国。 朱瞻基立即传令,当夜不停,兼程疾进。
1428年10月15日凌晨,明军到达宽河,离敌军大本营约20里。朱瞻基将士兵分为两翼,左右夹击,冲向敌营。
他当年跟随爷爷永乐大帝几次出塞,远征漠北蒙古,弓马娴熟,因此也手执弓箭掠阵。 两军相交,激斗不休,一个时辰内未分胜负。朱瞻基还亲手格毙三人。
他让近卫竖起黄龙大纛旗,指挥京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将士,一起施放火铳。刹那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弹丸如雨。敌军望见黄龙旗,明白是汉家天子御驾亲征,已料知获胜无望。等到神机营开火,死伤枕籍,剩下的不是下马罗拜就是四散溃逃。
从征的忠勇王金忠(元世祖时恒阳王也速不花后裔,蒙古名也土干,永乐年间归附)和他的外甥把台向朱瞻基请求,带兵追击敌军。朱瞻基钦准。
金忠和把台刚刚走出御营,阳武侯薛禄就对明宣宗说:“忠勇王舅甥也是蒙古人。现在允许他们出击,很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 朱瞻基自信地说道:“朕此战实为天下苍生,是去是留,任从他们选择!如果一心求去,就算他们朝夕随侍,也无济于事!” 薛禄又试探着说:“要不让他们俩留下一个?” 朱瞻基笑着说:“一走一留,反而让人心生疑虑。况且朕待他们素来宽厚,犬马尚且识得豢养之恩,他们一定不会辜负朕!” 几天后,金忠和把台果然押解着擒获的敌人和数百头牛马回来。
朱瞻基自喜有知人之明,传令以御馔犒赏金忠麾下将士,并亲自用大金爵(三足两耳酒杯)斟酒给金忠。 朱瞻基高兴地说:“王者御下,也不过一个‘诚’字。居上者多疑少谋,下属就只会保身免祸,谁还肯尽忠王事?汉武帝曾重用金日磾,朕信任金忠有何不妥呢?” 其他犁庭扫穴的将领也相继归来,有大臣建议将俘虏的14岁以上男子全部诛杀。
朱瞻基拒绝:“敌人当然可恨,一律处死却有悖仁政。甄别罪过,杀其首恶足矣!其他人应善加对待!” 10月23日,宽河之役胜利结束。明宣宗下诏,主力班师回京。 车驾入关后,沿途百姓奔走相告,聚观凯旋的明军,还有连绵几十里俘获的驼马牛羊。
当年,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指挥佥事脱鲁火绰、俺失塔木儿、脱火赤等人遣使入京谢罪,贡献马匹等方物,并请求朝廷封赠。
琉球国使臣郑义才、朝鲜国使臣赵浚以及东兰州土司、施州卫盘顺宣抚司、荣美宣抚司也次第入贡。
有明三百年,自成祖远征后,亲身出塞凯旋而返的唯有宣宗
中后期战争,世人只知有万历三大征,不知有宣德宽河之役。三大征后,明朝国力每况愈下;而宽河一役,却以三千精骑昭示了大国雄风,奠定了东北的十年和平。
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不废话,直接上排行,自带理由,请大家品评。我心中的古代十大军师是:
1、大周太师——姜尚
2、大汉留侯——张良
3、大明军师——刘基
4、黑衣宰相——姚广孝
5、前秦砥柱——王猛
6、兴隋名相——高颎
7、北魏司徒——崔浩
8、秦府高参——杜如晦
9、强魏克星——孙膑
10、不朽武侯——诸葛亮
既然军师有个“军”字,那么评判的侧重点,即为个人的军事谋略造诣和辅佐君主达成的军事成就。华夏历史悠长,智计之士不知凡几。榜上前十,龙争虎斗,优中选优,上榜理由,请看下文。
第一名:姜尚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尚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讲的就是他与西伯侯姬昌的故事。
姜尚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是姬昌的首席智囊,辅佐姬昌使周国日益强大。姬昌死后,姜尚又辅佐周武王姬发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
周朝初创前后,诸多军事策略和奇谋巧计都是出自姜尚之手。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道: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这就确立了姜尚是中华历史上创立韬略理论的开山祖师的地位。
姜尚著述的《六韬》,也叫《太公兵法》,为后世传承了宝贵的知识经验,孙武、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后世许多智计高才都将《六韬》奉为圭臬。
以姜尚的功绩和地位,称他是“军师之祖”也是名副其实的。所以,军师榜上姜尚稳居第一,众人皆需望其项背。
第二名: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被应用在了很多著名谋士的身上。但是其原版版权应该归张良所有,因为这是《史记》中刘邦称赞张良的话。
张良一身的本事多赖自身素质和黄石公传授的《素书》。
秦末农民起义之时,张良为报家仇国恨,追随刘邦打天下。他为刘邦屡出奇谋,扫平障碍,是刘邦创立汉朝的首功谋士。
凭张良之谋,大汉集团创下的功绩很多:
攻心降宛城、智计取峣(yáo)关、护主鸿门宴、暗渡陈仓、下邑之谋、借箸阻封、安抚韩信灭楚等等。
张良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的谋略影响极为重大,屡次挽救大汉集团。
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助汉军杀出牢笼,夺取关中基业;
鸿门宴巧妙斡旋,保下刘邦性命;
下邑之谋,三王联合,重用韩信,终可与霸王一战。
借箸阻封,驳回了刘邦“分封土地,复立六国”的错误决定,避免大汉集团的土崩瓦解。
安抚韩信,在决战项羽的最重要关头,确保了历史走向大汉统一,避免了韩信自立的危险局面。
看后世的君主经常夸首席谋士“吾之子房也”,就知道张良在圈子里的地位有多高了。
综上,张良不论是功绩,还是谋略造诣,皆是军师中的翘楚,当居第二。
第三名:刘基谋思迅捷人莫测,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作为朱元璋的顶级军师,辅佐其开创大明王朝。
朱元璋在创业时,一度陷入巨大的危机。两个最主要的敌人陈友谅、张士诚,对朱元璋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朱元璋紧急请刘基入密室商量对策,刘基根据形势,为朱元璋定下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使得朱元璋绝处逢生,最终集中兵力先后消灭对手。
在朱元璋荡平江南,羽翼已成后,刘基主要负责灭元方略的制定,从中参与军机要务8年,最终成功将元朝残余势力彻底讨灭。
所以,以刘基的造诣和功绩,我推他为第三名。
第四名:姚广孝道衍三教阴阳变,谋盖两朝定江山。
姚广孝,法名道衍,明成祖朱棣的首席智囊,靖难之役的幕后策划者,史上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
建文帝继位后,大行削藩,相继废除多个藩王,眼瞅着燕王朱棣也是在劫难逃,神奇的道衍和尚登场了。他多次进言献策,打消朱棣疑虑,坚定朱棣的起兵决心,以其过人的谋略,帮助朱棣最终推翻了建文帝,夺取皇位。
虽说靖难之役属于内战,但是姚广孝辅佐朱棣以一隅反击全国,而且最终还翻盘获胜,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只凭此旷世奇功,作为幕后主谋的姚广孝,就当得起这第四的位置。
第五名:王猛纵横十载定北方,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猛,字景略,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丞相,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及巴蜀地区。
当初王猛与苻坚相遇,颇似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所以苻坚常把王猛比作自己的诸葛亮。
王猛虽然出身贫寒,隐居山中,但却是一个军政奇才。他在内主政,发展国力;在外领兵,开疆扩土,仅用了10年,就带领原本四面环敌的前秦,荡平群雄,统一北方地区。
王猛先稳定西北,巩固后方。他收服胡族各部,又先后率军压制东晋、前凉,令其不敢妄动。
之后,王猛借东晋北伐之机,谋划前燕。最终在灭燕战役中,他以六万精锐击破前燕三十万防御部队。
吞并前燕,前秦大势已成。收尾工作,又发兵灭了西北的仇池,劝降了被孤立的前凉,收服可陇西鲜卑、吐谷浑等部,还拿下了巴蜀地区。
如此一来,在王猛死前,前秦基本统一北方,还外加一个巴蜀地区。
可惜,王猛死得还是早了,否则苻坚也不会有淝水之败,搞得前秦土崩瓦解。
综上,王猛一生谋略超凡、功绩斐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排在第五,当之无愧。
第六名:高颎(jiǒng)世务明达文武略,奇策密谋胸中藏。
高颎,字昭玄,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辅佐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消灭南陈,统一南北。
高颎出身渤海高氏,为人精明强干,知兵事,多智计。先后监军讨平尉迟迥叛乱和作为实际指挥者南下灭陈,其谋略高超,筹划稳妥,为隋朝统一南北立下主要功劳。
后来,高颎在突厥入侵战役中,谋划得当,大破都兰可汗,凯旋而归。
综合其造诣和功绩,高颎当排第六。
第七名:崔浩料敌如神言必中,计无虚发比张良
崔浩,字伯渊,出身清河崔氏,魏名臣崔林之后,北魏顶级谋臣,常自比张良,辅佐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威逼南朝。
崔浩历仕北魏三代君王,到了拓跋焘一朝尤为被重用。他计无虚发,料敌如神,帮助拓跋焘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
观其平生造就,屡献奇谋,料事必中,可排第七。
第八名:杜如晦目光如炬势立判,谋略深远帐筹谋
杜如晦,字克明,是隋唐时期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杜如晦都随军为其出谋划策,确保胜利,为大唐的军事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杜如晦最初被李世民招入秦王府,作为参军。一路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参赞军事。由于擅长分析判断形势,所以每每李世民出击前,都要根据杜如晦的准确判断,作出相应的军事方案,确保李世民在各大战役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杜如晦后来更多的功绩,多是在朝堂政事上,还有“房谋杜断”的功绩分流,所以我将他列在第八位。
第九名:孙膑必攻不守因势制胜,得民慎战掌控主动
孙膑,本名孙伯灵,后来因为被同窗庞涓陷害,遭受膑刑才改的名。他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和庞涓原本同是鬼谷子门下,可惜庞涓怕地位有失,竟然害得孙膑差点没命。
孙膑的战绩其实多是来源于对魏国和庞涓的报复。
孙膑先是在桂陵之战中,扮猪吃老虎麻痹对手,然后围魏救赵调动庞涓回防,最后成功截击魏军,生擒庞涓。
桂陵之战,魏国虽然输了,但主力还在,休养生息几年依然能再现锋芒。
但是接下来的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计”,引诱魏军追击,等到埋伏圈时,万箭齐发,聚歼魏军。这一战,庞涓身死,魏军主力丧尽,从此失去了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一蹶不振。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其军事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后世多为借鉴,传播广泛。
根据其历史表现和功绩,我将他排在第九位。
第十名: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其实无需过多介绍,家喻户晓的千古良相,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实话单讲军略、功绩诸葛亮还真排不进军师前十。他的长处是内政,军事谋略造诣和军事成就他还不如同僚法正。更别说越国的范蠡、曹魏的郭嘉、后赵的张宾等一堆人还没位置排进来。
但是为了致敬我尊敬有加的蜀汉丞相,为他的坚毅不怠、执着坚守喝彩,所以决定将他提升到第十名。
以上就是霸气华丽的古代军师前十金榜,请大家品评指证,欢迎各抒己见,不吝赐教。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欢迎关注留言点赞支持。
民国总统冯国璋为何抽干中南海养鱼池捉鱼卖鱼?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作为美国的总统,那待遇自然十分优厚。
然而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与华盛顿、富兰克林并称开国三杰的美国总统杰斐逊,在当了几年总统之后,没存下钱,反而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筹钱最后不得不卖房卖地,甚至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藏书。
而在我们民国时期也有一位总统,也很缺钱,他为了筹钱,他去卖鱼,这个人就是冯国璋。
冯国璋可不是专业鱼贩子,他卖的也不是普通的过江之鲫,而是中南海池子里的皇家放生鱼。
冯国璋当总统的时候,有一天在中南海转悠,一看到池子里这么多的鱼,就问随行人员这鱼的来历。
随行人员解释道,这鱼是皇家放生鱼,也叫风水鱼。
从明朝开始就有了,历朝历代皇帝都会来放一些,直至清朝灭亡才结束,里面好些鱼的身上还有刻了字的金圈,金牌。
据说,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也来放过。
一听到这里,冯国璋大喜,忙命人抽干池子里的水,将这些鱼一网打尽。
以“皇家鱼”为噱头,很快冯国璋的鱼就在市场上成为紧俏货,人们都想来沾沾皇家贵气,争先恐后的来买鱼。
“皇家鱼”被一抢而空,冯国璋大赚一笔。
钱是挣到了,但是冯国璋却也因此背上了“卖鱼总统”的臭名,还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讥讽他: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
作为一国总统,难道冯国璋真的穷到了卖鱼的地步吗?冯国璋卖鱼是和杰斐逊卖房子卖地一样的原因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冯国璋这个人。
一.仙风道骨修炼成
冯国璋祖上是个大户人家,然而到了冯国璋这辈的时间,境遇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但是重视教育的门风仍然延续下来了,聪明好学的冯国璋凭着优异的成绩被毛公书院和保定莲池书院录取。
在莲池书院读了两年之后,家庭境况实在没法支撑他的学业,冯国璋被迫辍学。
迫于生计,在族叔的帮助下,冯国璋投笔从戎,成了一名淮军。
鹤立鸡群的文化知识修养,游刃有余的为人处世水平,让冯国璋左右逢源,不久就被保举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没想到冯国璋一介书生,学习军事也是一把好手,毕业后直接被征召去参加甲午中日战争。
虽然战败,但是冯国璋出色的表现和过硬的军事素养让他脱颖而出,经聂士成的举荐,冯国璋成为赴日军事考察团的一员。
冯国璋抓住了这次机会,结交日本军界人事、博览军事著作,取其精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冯氏军事理论。
二.平步青云又青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正在督练新军的袁世凯,在读了冯国璋的军事理论之后,如获至宝,立马将他收入麾下,操练新军。
从此,冯国璋正式走上了军事舞台,大放异彩。
在冯国璋的尽心竭力的努力下,新军声誉大振。
袁世凯那是喜不自禁,立马举行了一次阅兵,炫耀自己的军队,同时还邀请了很多外籍人士。
阅兵式上,随着冯国璋的口令,一令一动,令行禁止。一抬脚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看得老外连连称赞:very very good!
袁世凯是出尽了风头,充分肯定了冯国璋的军事才能,赞他是北洋之豹。
自此之后,袁世凯越来越倚重冯国璋,冯国璋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凯哥心腹,坐上了升职加薪的火箭。
三.登顶权力总统宝座
后来随袁世凯一起推翻清政府,投身革命。
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作为心腹的冯国璋很快官拜陆军上将。
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却想要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思想先进的冯国璋自然是不会同流合污的。
冯国璋感恩与当年的提拔,多次进京力劝袁世凯悬崖勒马,然而袁氏父子两面三刀的人品,让冯国璋回到南京之后就知道自己被骗了,从此冯袁分道扬镳。
冯国璋随即联络其他北洋将领,扛起反袁大旗,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最终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声中,袁世凯的这场持续83天的复辟闹剧谢幕,袁世凯也郁郁而终了。
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由于冯国璋反袁有功,被选举为副总统,正式走向了政坛。
后来,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张勋借机复辟,黎元洪被迫逃走,致电冯国璋代理总统。
张勋的军队在冯国璋面前就是乌合之众,很快就被冯国璋镇压下去了。
从此,冯国璋登顶最高权力,正式行使民国总统职权。
四.卖鱼缘由
冯国璋一接手就发现,这哪是什么美差,这就是个大窟窿,国民政府还没有自己有钱。
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会这么穷呢?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而税收就是从各省各地上缴上来的。
而各省各地都是一些什么人在当政呢?
前清的封疆大吏、掌握着军队的割据势力,他们眼看着清政府风雨飘摇,投机钻营,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护共和的革命军。
这些军阀明面上是拥护民国,私底下却是各自为政,不向中央缴税,却还嚷嚷着要军饷。
你说这样的的中央能不穷嘛,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冯国璋为了维护和平统一的大局,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筹措钱财,满足这些军阀的要求。
这天冯国璋正在中南海转悠,看到一池子鱼,了解到这池子鱼的价值,很有商业头脑的冯国璋就动了这些鱼的心思,才有了后来的卖鱼事件。
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经过了政敌的大肆渲染冯国璋有“钱癖”,让大家以为冯国璋把卖鱼的钱中饱私囊了,于是嘲笑他为“卖鱼总统”。
冯国璋维护和平的拳拳热忱之心,被误解、被黑化,不免为他感到委屈。
虽然卖了鱼,但是他在代理总统期间,为了政府运转、为了维护和平大局,自掏腰包花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鱼钱。
然而军阀是喂不饱的狼,不久,又内乱丛生。
冯国璋遗憾的离开人世,临死前对徐世昌总统说:"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本文图片来此网络,文章原创,欢迎评论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明史之所以会如此吸引人,不仅是明史类的著作写得好,更关键的是明史细研究起来,就会特别的令人惊艳和有趣。明朝开国以来,前三位皇帝就为明史开启了精彩的序幕。
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创立大明江山;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赶下了台,打那之后,建文帝是死还是活,明清两代历史学家都说不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下落不明,妥妥的历史谜案;而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朱棣,虽然一手开创了堪比贞观之治的永乐盛世,但因夺了侄子的皇位,且侄子生死不明,他在继位后的二十余年里,也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对如何治理天下进行了一番考量。在朱元璋的构思中,长子朱标继承大统,其他的儿子封为藩王镇守边关。朱标作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他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一系列布局。已处于半隐退状态下的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复出执掌朝政,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则接替父亲成为了新的皇储。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大明皇位继承人的资格怎么也不会落到朱允炆身上。虽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但是还有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以及四子燕王朱棣等其他皇子。然而老二秦王朱樉刚因为违法乱纪,被朝廷严肃查处;老三晋王朱棡一向嚣张跋扈,风评很差;老四燕王朱棣有勇有谋,是个不错的候选人,但是朱棣并非嫡出,也就是他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这在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的确是个硬伤。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朱允炆就有做皇帝的命,他原本有个哥哥,但英年早逝。先死哥哥,后死父亲,再遇到几个不够资格的糟心叔叔,他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爷爷朱元璋指定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变成了皇太孙。然而朱允炆作为皇储来说,比他的父亲朱标要逊色不少。为了朱允炆将来皇位能坐安稳,朱元璋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为了替孙子朱允炆排忧解难,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把他认为对朱允炆有威胁的武将,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一一清除。在排除朝堂中“隐患”的同时,朱元璋又精心为孙子挑选了一个辅佐团队,主要人物有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虽然这个团队中大部分都是文臣,但是却很对朱允炆“宽仁”的风格,这些人后来组成了所谓的“秀才朝廷”,对朱允炆都是忠心耿耿。为了帮助孙子聚拢人心,朱元璋自己也作出了很大的改变。朱允炆天性仁慈,在处理刑狱时往往以宽大为原则。在朱允炆的建议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洪武律》中刑罚偏重的七十三条法律条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朱元璋的布局都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副好牌,尽可能地为他保驾护航。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他最担心害怕的还是他的那些叔叔们。朱元璋活着时,这些藩王们自然不敢有所异动。若是朱标继承大统,凭着他在藩王中的威信,也几乎没人敢造次。但是对于半大小子朱允炆来说,面对如狼似虎的藩王皇叔们时,似乎就有些底气不足了。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还曾和孙子朱允炆探讨过。朱允炆问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意思是说如果诸王造反,谁去平定他们。朱元璋没话可说,就问朱允炆:“汝意何如?”朱允炆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意思是说,他会用道德去感化众王之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者用《皇明祖训》和朝廷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实在不行,就削减亲王封地,或者调换亲王封地及属官;迫不得已,他还会武力强行削藩。朱元璋听后,说道:“是也,无以易此矣。”表示赞同。朱元璋在临终之前,为朱允炆做了最后一件事,下了一道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以确保孙子能顺利继位。从朱元璋最后的安排中,不难看出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是不太放心的。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没有了朱元璋的庇护,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必须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了。建文帝登基后,就立即和辅佐自己的团队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商议如何解决藩王的问题。这些人是典型的满腹经纶纸上谈兵型,他们提供给建文帝的解决方案是:祸乱不除,社稷不稳,先下手为强,宜早不宜晚。此时的建文帝,早已把自己当初和爷爷朱元璋讨论如何处理藩王有异心的方案抛之脑后。他受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蛊惑,不按自己的既定计划来,直接强行削藩。朱元璋驾崩后,虽留有遗诏让诸王留国中,不得进京奔丧。但各地的藩王听说朱元璋快不行了,一个个快马加鞭赶往南京。结果,人还没到南京,半路上收到新一任皇帝朱允炆的旨意:先帝临终嘱托,藩王各自镇守,不得入京。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削藩机会,一旦诸王入京奔丧,就如同羊入虎口成了待宰羔羊,削藩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完成。可惜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就这样错失削藩的良机。关于如何削藩这个问题,建文帝的辅佐团队也有不同的意见。以黄子澄为首的一派主张根据各藩王的实力,由弱到强逐一进行。燕王朱棣的实力强大,且无明显过错,如果首先处理燕王恐会落下口舌且不利于朝廷舆论,因此先削周、齐、代等王,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对燕王进行削藩。以齐泰为首的一派则主张擒贼先擒王,首先应该削除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燕王,如此一来其余诸王便不敢轻举妄动。事实证明,齐泰的方案比黄子澄的方案要可取。或许是因为建文帝天性懦弱的原因,也或许是出于对燕王朱棣的畏惧,他最终采纳了黄子澄一派的主张,欺软怕硬,先削实力弱的,好欺负的。方案制定之后,建文帝便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干掉了他五个叔叔,分别是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手起刀落,大获全胜。然而,他最忌惮、也最想除掉的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却因装疯卖傻,声称自己病的很严重,暂时躲过一劫。于此同时,朱棣招收蒙古士兵,暗中操练,等待时机。本来,朱棣的三个儿子都被扣在南京当人质,朱棣也没办法直接起兵。谁曾想,建文帝辅佐团队的猪队友黄子澄又为他献上一计,让建文帝把燕王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如此一来,燕王必定以为自己高枕无忧,待他放松警惕,再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拿下。建文帝也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条计策,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这一下朱棣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更加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准备正式对抗建文帝。朱允炆强行削藩,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底气,因为藩王们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一年内削了五个藩王,除了湘王朱柏自杀外,其余四个藩王乖乖束手就擒就是最好的证明。就算朱棣实力强大,但是在朝廷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把三个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朱棣虽然坐拥数万大军,但是他没有军队的指挥权。后来他起兵造反,所能调动也只有手下的八百亲兵而已。如果建文帝按照和爷爷朱元璋商议的方案,不急于强行削藩,而是盯死他的这些藩王皇叔们,便可高枕无忧。但是他在几位辅政大臣的撺掇之下,非要强行削藩,这才惹出了靖难之变。对于朱棣来说,他当初起兵造反也没太大的胜算。相比当时朝廷掌控的大量军队和资源,朱棣的实力简直弱爆了。在起兵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朱棣一直被朝廷的军队限制在北平一带晃悠。朱棣之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侄子建文帝的各种骚操作,导致朝廷这边无论换谁上,带多少军队,都被建文帝要求“不得伤害我四叔”,这仗还怎么打? 而朱棣则越打越勇,最后带领军队取得了绝对性胜利。建文四年,建文帝写下了“罪己诏”,并派庆阳公主(朱元璋侄女)去和燕王朱棣谈和,想通过割地来请求停战,实行国中国的管理策略,但是朱棣没有答应,他已经胜券在握,没必要将国土让一半给建文帝。最终,朱棣率兵抵达国都南京,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南京城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地破了。建文帝正是因为要削他叔叔们的藩才导致这场国难,他的皇叔们怎么可能会和他一条心?他把南京城的防卫权交给他十九叔谷王朱橞就是一重大失误。南京城破之时,皇宫大院发生大火,当火势扑灭的时候,灰烬中只有几具烧焦的尸骸。从皇宫这场大火烧起来的那天起,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众说纷纭,迄今都无定论,成为了“明史第一悬案”。朱棣进入南京后,首先捕杀了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及大批效忠于建文帝的官员,之后称帝,是为明太宗(明成祖)。皇宫中那几具烧焦的尸骸被朱棣认定为是建文帝等的尸体,朱棣以“天子礼仪”为建文帝举行了葬礼。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朱棣为朱允炆举行了天子级别的葬礼,但史书中却从来没有关于建文帝陵墓的记载。明末崇祯年间,曾有人上书请求祭祀建文帝,崇祯皇帝无奈地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这说明当时建文帝的陵墓规模修建的非常普通,后来疏于祭扫,日久便湮没无闻了。或许朱棣和身边的大臣知道,下葬的尸骸并非建文帝,只是出于昭告天下“建文已死”的目的,上演了这么一出戏罢了。只有宣布建文帝已死,朱棣才能名正言顺地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登上皇位。为了让天下人相信建文帝已死,朱棣必须为其举办声势浩大的天子葬礼,仪式越隆重,大家越不会猜疑。就算建文帝真的没死,还在召集旧臣进行复位活动,朱棣也可以将他定为假冒的建文帝进行镇压。建文帝最起码还有一具烧焦的尸体,而建文帝七岁的长子朱文奎连一具烧焦的尸体都没有。据《明史》记载:“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直到明英宗时期,这个废皇子已50多岁,才获得自由,但他却和智障一样,连牛马都分不清。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已被封为亲王,但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是被封在了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之后又被朱棣旋即召回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把他们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建文帝年幼的三弟朱允熙被朱棣留下来为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的永乐四年,朱允熙也死于一场不明的火灾。明初最重要的两部官方档案《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中说,建文帝自焚而死。事实真是这样吗?真相,没那么简单。朱棣夺位成功后,为掩盖篡位的事实,塑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当朝和前朝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删除和修改。在永乐朝的官方档案中,是这样记述朱元璋选择继承人过程的:“先是太祖(朱元璋)疾,遣中使召上(朱棣)还京,至淮安,允炆与齐泰等谋,矫诏令上归国。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言下之意是说,朱元璋原本要传位于四子燕王朱棣,但是朱允炆伙同谋臣,假传朱元璋圣旨,篡改遗诏,登上帝位。作为官方的历史,如此的写,如此的宣传,无非是想说明朱棣夺位名正言顺,而朱允炆才是真正的篡位者。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棣首先将自己的生母改为马皇后,使得自己的身份由庶出变为嫡出。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史官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对《明太祖实录》进行大幅修改。当时的官方档案中,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就连建文帝的年号也被消除,公元1402年,原本是“建文四年”,但在朱棣的指导下,改为了“洪武三十五年”。如此一来,洪武朝被莫名延长了四年,朱棣的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就无缝对接上了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而朱棣也从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位皇帝,直接成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建文朝的痕迹彻底“被消失”了。朱棣对自己的得位不正心知肚明,因此用篡改历史档案的方式进行掩盖。永乐一朝的政治环境非常严苛,没人敢提真正的历史真相。永乐朝之后,政治氛围相对放松,无数的历史资料开始陆续冒了出来,说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自焚。搞的后世修《明史》的史官莫衷一是,只好模糊处理:(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渡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史官们只好采用春秋笔法,将这段历史带过。清乾隆时期对《明史》进行修改,关于这段历史更是直接修改为建文帝自焚的说法:(朱)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朱棣对建文帝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有传闻说正是他协助建文帝出逃了。朱棣遂以其他罪名将溥洽囚禁长达十余年时间。直到朱棣的主录僧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了溥洽,溥洽才获释。《明史》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也就是说,朱棣派胡濙以寻访一代宗师张三丰的名义,在国内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且一找就是十几年。至于胡濙有没有找到建文帝,不得而知。但是史书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永乐二十一年,在朱棣第四次远征蒙古途中的深夜,朱棣已经入睡,突然间收到侍卫的报告,有人要来觐见他,此人正是在外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胡濙。朱棣立即召见胡濙,二人交谈了数小时,“漏下四鼓乃出”。至于二人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在现场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最主要的是史书明确记载,朱棣多年的疑虑在这时消失,而胡濙再也没有外出寻找建文帝,很显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清初的谷应泰在其所著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明史纪事本末》中,专门讲了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后世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基本跑不出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书中说的倒是有头有尾,但又是错误百出。事实上,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各种野史传说,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所以,当个故事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某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出家之处,发现了建文帝的终老之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墓葬所在,甚至有人还拿出家谱来证明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这些后代遍布贵州、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法国足球巨星里贝里也声称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说的是有理有据,让人不服都不行。在我个人看来,朱棣攻陷南京城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已经死亡。朱棣后来之所以大张旗鼓的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无非是不想落个弑君的历史骂名。如果建文帝真的逃跑了,如此大张旗鼓的派人去找,不是要告诉活着的建文帝,朱棣要整死你,还不赶快躲起来?建文迷踪,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